陈晓孙千领衔商战剧《大生意人》来袭,看来要爆剧了
光绪二十六年的北平,永定门的晨雾还没散尽,王宗禹已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,站在了绸缎庄的后门。电视剧《大生意人》开篇这帧画面,像极了泛黄账本里拓下的旧影 —— 灰砖墙上爬着枯萎的藤萝,门环上的铜绿沾着昨夜的露水,而他眼底的光,却比街对面当铺的鎏金招牌更亮。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剧集,没有耽于古装剧常见的儿女情长,反倒用一针一线的细腻,织就了一幅清末民初的商海浮世绘。
初看时总以为这是部寻常的 "逆袭爽剧":落魄秀才王宗禹弃文从商,从绸缎庄的学徒做起,在十里洋场的夹缝中周旋,凭着手腕与胆识建起自己的商业版图。可越往后越发现,剧里藏着太多比 "逆袭" 更厚重的东西。记得他第一次与洋商谈判的场景,烛火在紫檀木桌案上跳动,映着他紧攥的拳头 —— 洋行代表用流利的中文压价,语气里满是轻蔑,而他却突然铺开账本,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,字字铿锵地算出漕运成本与关税差额。那一刻,烛光照亮的不只是账本上的墨迹,更是一个民族商人骨子里的韧劲。
剧里最动人的,从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商战胜利,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。王宗禹在苏州府办织厂时,特意在厂区旁盖了私塾,让工人的孩子免费读书;寒冬腊月里,他亲自带着棉衣去码头,分给冻得瑟瑟发抖的脚夫;即便后来成了北平城里赫赫有名的 "王大老板",他依然保持着吃窝头的习惯,说 "忘了饿肚子的滋味,就做不好生意"。这些细碎的片段,像散落在商海波涛里的星光,让这个 "大生意人" 的形象跳出了 "精明算计" 的刻板印象,多了几分烟火气与人情味。
最让我难忘的,是剧终时的那个长镜头。垂暮之年的王宗禹站在自家商号的顶楼,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 —— 穿西装的学生与留辫子的商贩擦肩而过,洋车与马车在石板路上交错,远处的电报局正冒着白烟。他缓缓展开手中的账本,扉页上是年轻时写下的四个字:"商亦载道"。镜头慢慢拉远,将他的身影与整个北平城叠在一起,让人忽然明白,这部剧讲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发家史,而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。那些在商海浮沉中坚守的道义,那些在中西碰撞中不灭的初心,才是 "大生意人" 真正的底色。
追完最后一集时,窗外正飘着细雨,恍惚间竟觉得,百年前的那些故事从未走远。就像王宗禹说的,"生意做的是人心,商道守的是良心",这份道理,在如今的时代里,依然闪闪发光。